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品牌故事汇 >> 清代西口重镇——归化城
详细内容

清代西口重镇——归化城

历史上的呼和浩特地区,历来就是蒙古高原各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生活和融合之处,也是兵家必争之地。战国时期,赵国的赵武灵王就在其所辖区域的西部阴山筑长城,设置云中等行政区,推行胡服骑射的方针。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统六国,置云中郡。魏晋时期呼和浩特地区又处于封建军阀割据势力混战之区域中。公元258年,拓跋鲜卑神元皇帝力微率部进驻盛乐地区,并建都。公元398年,拓跋珪建立北魏,定都盛乐。公元91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率部西征,占领呼和浩特地区并设置西南路招讨司筑丰州城。

16世纪初,达延汗(明称小王子)统一漠南蒙古,将各部分为察哈尔、喀尔喀、兀良哈、鄂尔多斯、土默特、永谢部六个万户,分左右两翼。任命其三子巴尔斯.博罗特统领右翼三万户济农,巴尔斯.博罗特又封其次子阿勒坦汗(明称俺答)统十二土默特大部。此后,阿勒坦汗率土默特部牧驻丰州滩,并改丰州滩为土默川。

一、筑胡胡河屯(今译为库库和屯)十六世纪二十年代末,土默特部在阿勒坦汗的率领下,牧驻丰州滩,迅速强大起来。阿勒坦汗打算和明朝和睦相处,发展互市贸易,派使者进京,遭拒。便通过军事压力,迫使明朝政府同意互市贸易。隆庆五年(1571)双方达成互市协议,阿勒坦汗接受明朝廷封的顺义王封号。从此,蒙明通贡互市关系确立,“阿勒坦汗于水公猴年(藏历,即壬申明隆庆六年(1572)仿失陷之大都起造库库和屯(清初译为胡胡河屯),统领十二土默特大众,共议以无比精工修筑此城”。①于万历三年(1575)工竣。“丙子,顺义王俺答遗夷使乞佛像,经文、蟒缎等物,所盖城市(寺)乞赐城名,镇臣以闻,部覆谓:俺答恪守盟约、禁戢部落,迄今五载,苏委可嘉,万万勿请拒也。上然之,赐城名归化”。②库库和屯蒙古语蓝色的城市,(今译为青色的城市)这就是今天的呼和浩特。以后逐形成为政治、宗教、经济中心。呼和浩特城初不大,城墙是顺义王府外围的大围墙,内之城,外之为郭。“周长二里,砌以砖,高三丈”。③.原本是草原上的一座王府城,置南北两门。万历九年(1581)阿勒坦汗和夫人三娘子决定扩建呼和浩特城,此举得到明朝政府的支持。张居正曰“若物料,量助之,以慰其心可也”。④后因财力不足,只进行部分维修。阿勒坦汗去世后,三娘子因久住呼和浩特城,所以老百姓就称呼和浩特城为三娘子城。这就是三娘子城的由来。

康熙三十年(1691),当时正是厄鲁特蒙古举兵入侵喀尔喀之际。为保护呼和浩特城安全,呼和浩特城土默特左右两翼台吉、六大召喇嘛上书工部修筑呼和浩特城。城南增设外城,“包东、南、西三面筑墙,每面各增一门。原南门为鼓楼,颜曰威固”。⑤.这次虽说对呼和浩特城城池进行扩建,但扩建范围不大。城北不动,只将城东、城南、城西三面向外扩百余米,置四门,东门曰承恩,西门曰柔远,北门曰建威,南门曰归化。城内置土默特左、右两翼都统署,乾隆二十七年停袭土默特左右两翼都统,又增设呼和浩特城副都统衙署,土默特衙署等行政军事机构,并开设东、南、西、北四座驿栈,当地人称之为茶坊。扩修后的呼和浩特城由原来的“口”字形变成“凸”字形。南门外南到小什字,东南席力图召到小召,西南大召到西口子,形成居民区和繁华的商业街区。翌年,呼和浩特城外已“生聚日繁,市廛拥挤”。乾隆元年(1739)重修。这就是后来史料中记载和人们常说的呼和浩特市旧城。

二、筑绥远城清乾隆四年(1739),清朝政府在归化城东北五里的地方筑成一驻兵城,赐城名“绥远”城。筑城目地一是为按顿从喀尔喀前线撤回的兵丁和继续观察准噶尔部动态,再就是用来制约和防备土默特及蒙古諸盟旗。绥远城的设置与归化城互为犄角是一座军事驻防城。由于绥远城建于归化城后,故被人们称之为新城。绥远城城名和建城年代在《敕建绥远城碑》载:“于乾隆丁巳季春三月开工,乾隆己未之夏六月工竣,钦定佳名曰绥远城。”《绥远旗志》载:“绥远城九里十三步,高二丈九尺五寸,顶阔二丈五尺,底阔四丈”。“门四,东曰“迎旭”,门楼“得澍”;南曰“承薰”,门楼“仰日”;西曰“阜安”,门楼“控河”;北曰“镇宁”,门楼“吞山”。四门外筑箭楼瓮城,其东瓮城筑东岳庙,西翁城筑龙王庙,南瓮城筑火神庙,北瓮城筑真武庙。角楼亦四座,七楹。中置钟鼓楼。西街东北筑有将军衙署,东南置有绥远城厅同知衙署,城内置协领署十二所,左领署六十所。置大街四道,小街二十四道,小巷四十八道。绥远城筑城时有意将城内四条大街与四座城门位置错开,故在民间留下“四门不对,鼓楼不正,将军衙署坐当中”的传言。从明建归化城到清建绥远城为后来的呼和浩特市扩建奠定了基础。

文:曹建成


地址: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海拉尔东街东方银座3号楼9层  邮政编码:010010 电话:86-471-4599695

Copyright 201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seo seo